方舱医院隔离点应急处理设备
一、设计原则
污水处理站设计规模为10.0吨/小时,按一次设计、实施的原则,主要生产构筑物设计为10.0吨/小时的处理能力,并预留空地作将来发展用地;
为适应污水水力负荷和污染负荷的变化,在工艺措施及设备选型上要留有余地。如污泥浓度可适当上调,供氧量留有余地.
站内生产构筑物之间的联络管按较大时水量设计;生化池按较大时水量及污染负荷设计;供氧量用较大时水量复核溶解氧。
根据上述设计原则,本污水处理站主要生产构筑物设计如下:
格栅池
废水通过格栅去除废水中杂物,保护后续处理设备。
主要工程内容:
新建沟渠。
调节池
解决废水排放的水量和水质变化,水量和水质变化严重影响废水处理装置的正常运行,设计停留时间16.8h,有效容积:168m3,尺寸8000×6000×4000mm,地下钢混结构。
气浮机功能作用:
生化后的污水经加药(无机高分子聚凝剂)使污水中低级化合物经剂胶联,架桥作用把水中的杂质凝聚在一起形成颗粒絮花,靠特殊的溶气水释放系统,使絮花上升到气浮池表面形成污泥而排出,设计停留时间45min,回流比30%,钢制。设备基础尺寸为6.0×3.0×0.2M,地上钢混基础。
水解池功能作用:
可使大分子污染物小分子化、非溶性物水解为溶解性物质、难以降解物质转化为易生物降解物质,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为后续好氧处理创造良好的生化条件。因而提高了整个污水的COD去除率。水解工艺是依靠大量的兼氧生物的代谢作用来降解(转化)物,它不需要(或只需少量)充氧,因而可以节省能耗。在水解池内填装组合填料,微生物会在填料的表面进行累积,以增大与污水的表面接触,增强对污水的降解处理效果。水解工艺运行稳定,受外界气温变化影响小。水温的适应范围为5-40℃。冬夏出水,COD去除率,几乎无甚差异,尺寸5000×3000×4000mm,地下钢混结构。
一体化设备
将污水提升进入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进行处理。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包括以下处理工段:缺氧生化池+好氧生化池+沉淀池+清水池”。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埋设于地下,减少工程占地。一体化设备基坑尺寸14000×4000×300mm,地下钢混基础。
水解酸化:污水在好氧生化处理前,先经生物水解(缺氧条件)处理,可使大分子污 染物小分子化、非溶性物水解为溶解性物质、难以降解物质转化为易生物降解物质,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为后续好氧处理创造良好的生化条件。因而提高了整个污水的COD去除率。水解工艺是依靠大量的兼氧生物的代谢作用来降解(转化)物,它不需要(或只需少量)充氧,因而可以节省能耗。在水解池内填装组合填料,微生物会在填料的表面进行累积,以增大与污水的表面接触,增强对污水的降解处理效果。水解工艺运行稳定,受外界气温变化影响小。水温的适应范围为5-40℃。冬夏出水,COD去除率,几乎无甚差异。
接触氧化:生化处理部分不仅要去除废水中的COD,还要去除氮。氮的去除过程是先由好氧菌将NH3—N氧化为NO2-和NO3-;然后由缺氧的反硝细菌将NO2-和NO3-转化为N2放出。缺氧段是脱氮装置的关键部位,目前采用膜法缺氧的生物处理方法,其脱氮效果较好,经济可靠。生物接触氧化法是活性污泥法与生物复合的生物膜法。曝气池中设有填料,采用曝气充氧,微生物部分固着,部分悬浮。
污水中BOD5的去除主要是靠微生物的吸附与代谢作用,然后对吸附代谢物进行泥水分离来完成。在活性污泥与污水接触初期,会出现很高的BOD5去除率,这是由于污水中颗粒和胶体被吸附在微生物表面,从而被去除所致,但是这种吸附作用仅对污水中悬浮物和胶体起作用,对溶解性物不起作用。溶解性物需靠微生物的代射来完成,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在有氧的条件下将污水中一部分物合成新的细胞,将另一部分物进行分解代谢以便获得细胞合成所需的能量,其较终产物是CO2和H2O等稳定物质,这也是污水中BOD5的降解过程。微生物的好氧代谢作用对污水中溶解性物和非溶解性物都起作用,并且代谢产物是无害的稳定物质,因此,可以使处理后污水中的残余BOD5浓度降低,当污泥负荷≤0.3kgBOD5/kgMLSS·d时,就能达到≤20mg/l 。
沉淀池:经过前面生化处理,废水中绝大部分物被去除,经沉淀、消毒处理后,可满足于达标排放要求,浮物沉降进入池底锥形沉泥斗中,澄清水从溢流堰流出。
二、处理原则
1.全过程控制原则。对医院污水产生、处理、排放的全过程进行控制。
2.减量化原则。严格医院内部卫生安全管理体系,在污水和污物发生源处进行严格控制和分离,医院内生活污水与病区污水分别收集,即源头控制、清污分流。
严禁将医院的污水和污物随意弃置排入下水道
3.就地处理原则。为防止医院污水输送过程中的污染与危害,在医院必须就地处理。
4.分类指导原则。根据医院性质、规模、污水排放去向和地区差异对医院污水处理进行分类指导。
5.达标与风险控制相结合原则。全面考虑综合性医院和传染病医院污水达标排放的基本要求,同时加强风险控制意识,从工艺技术、工程建设和监督管理等方面提高应对突发性事件的能力。
6.生态安全原则。有效去除污水中有毒有害物质,减少处理过程中消毒副产物产生和控制出水中过高余lv,保护生态环境安全。